「醫生,我照X光發現有骨刺,係咪一定要開刀割咗佢?」這是我在診所經常聽到的問題。很多香港人一聽到「骨刺」二字,就彷彿如臨大敵,認為必須用手術才能根治。其實,中醫對骨刺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治療策略。
骨刺並非「刺」,而是身體的自我保護。
首先,大家要明白,骨刺的醫學名稱是「骨質增生」。它其實是關節因長期受力不平均、磨損或老化後,人體為了穩定關節而自行修補、產生的「補強」結構。可以說,它是一個「結果」,而非「病因」。真正的問題在於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失衡、氣血瘀滯,導致了炎症和疼痛。所以,治療的關鍵並非單純移除骨刺,而是消除炎症、改善關節功能。
中醫如何看骨刺?本虛標實是關鍵。
在中醫理論中,骨刺屬於「痺證」範疇,主要與「肝腎虧虛」和「氣滯血瘀」有關。
· 「本虛」——肝腎不足:「肝主筋,腎主骨」。年長或勞損過度會導致肝腎虧虛,筋骨失養,就像樹木失去了水分的滋潤,容易乾枯脆裂,骨骼和軟組織也隨之退化。
· 「標實」——氣滯血瘀、痰濕阻絡:由於虛損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加上香港寒濕天氣影響,形成「瘀」和「痰」(此處指病理產物,非我們咳出的痰)。這些病邪阻塞經絡,「不通則痛」,引發紅、腫、熱、痛等症狀。
中醫軟化骨刺、止痛治本三法
中醫治療的目標是「補益肝腎治其本,化瘀祛濕通絡治其標」。我們並非用刀將骨刺削掉,而是通過以下方法,讓它與身體和平共處,不再引起疼痛。
1. 內服中藥:補腎壯骨,軟堅散結
我會根據患者的具體體質進行辨證用藥:
· 補益肝腎:常用杜仲、牛膝、熟地黃等藥物,強壯筋骨,從根本延緩退化。
· 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:使用丹參、三七、鱉甲、威靈仙等藥材,幫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環,軟化增生組織,從而緩解對神經的壓迫。
· 祛風除濕:如薏苡仁、防己、羌活,能有效紓緩因潮濕天氣加劇的關節重墜和疼痛。
2. 外治手法:通絡止痛,恢復功能
· 針灸:針對骨刺周圍的壓痛點(阿是穴)及遠端穴位如陽陵泉、懸鐘等進行針刺,能有效鬆解肌肉痙攣、消炎鎮痛,迅速緩解不適。
· 中藥外敷/燙熨:將活血化瘀、溫經通絡的中藥(如桂枝、紅花、伸筋草)製成藥包或藥膏,直接敷於患處,藥力直達病所,對於急性疼痛有極佳效果。
· 拔罐/推拿:能鬆解軟組織粘連,祛風散寒,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關節活動度。
患者個案分享
曾有一位50多歲的教師陳女士,因長期站立教學,腳跟長了骨刺,一站立就鑽心地痛。她最初考慮手術,後轉而嘗試中醫治療。我為她處方了補肝腎、通經絡的中藥,並配合針灸及中藥浸足。經過約兩個月的調理,她的疼痛感已消失九成,雖然X光片上的骨刺依然存在,但已不再影響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。她笑說:「而家同隻骨刺『和平共存』了!」
醫師暖心提示
1. 控制體重:減輕體重能有效降低關節負荷,是預防和改善骨刺的根本。
2. 選擇合適的鞋:對於腳跟骨刺,選擇有良好足弓承托和軟墊的鞋子至關重要。
3. 避免過度勞損:減少長時間站立、行山、走樓梯等加重關節磨損的活動。
4. 適當鍛煉:進行太極、游泳等溫和運動,能強化肌肉,穩定關節。
總結而言,發現骨刺不必過度恐慌,它未必是手術的唯一訊號。中醫通過整體調理,能有效為您紓緩痛楚,改善功能,讓您與骨刺「化敵為友」。
尹偉明中醫師
香港註冊中醫師
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
逾19年臨床經驗
為脊椎、盤骨及徒手整形專家